【醫生爸媽】從小以中文溝通避免孩子只說英語 醫生媽媽:「語言」是文化最要緊部分

育兒資訊

發布時間: 2020/11/25 15:50

最後更新: 2020/11/26 09:50

分享:

分享:

只有與孩子擁有共同母語,才有機會培養出相近的價值觀。

身邊愈來愈多家庭,夫婦倆俱土生土長本地人,粵語、普通話字正腔圓,但他們的孩子卻只肯說英語;即使父母或長輩向他們說中文,他們亦只會用英語回答。對於這種奇怪現象,我一直納悶:難道這些父母看不出箇中問題所在嗎?孩子的「母語」跟父母迥然不同,真的沒關係嗎?

我早已察覺社會有此趨勢,打從孩子出生,就小心翼翼、挖空心思,避免我家出現「孩子只說英語」的情況。先不談「現今學校愈來愈注重中文教育」、「中文對新一代的工作前途有無比重要性」等非常實際的原因,也不論我對「中國語文之深度與優美」的情意結;作為母親,只是很純粹地、深切地希望,與孩子建立密切無間的關係。只有與孩子擁有共同母語,才有機會培養出相近的價值觀,在精神上作完全的溝通,在許多事情觀點上可以心領神會。

難道我的英語不夠流利嗎?不。但有些思想哲學,無論如何是繙譯不來的。我讀過用英語寫的中國哲學、歷史、文化研究,很失望,始終「得其意而不得其神」,當中微妙處,外國人或永遠無法領略。

舉例:孝順。孝順的英文是甚麽?相信很少「英語人」會注意到,始終西方社會對這方面概念較薄弱,而中國卻「百行孝為先」。說英語的孩子,終其一生,能否徹底理解中國式的「孝順」觀念呢?相反,說中文的孩子,即使不用特別強調,也會自然而然地明白「孝」何所指及其重要性。其他中國人着重的,像「禮」、「義」,更無法被繙譯得傳神;只可意會,不可(以外語)言詮。

我不是堅執地要求自己孩子做個「忠孝節義」的人。我只是想,當面對某些大事情時,我和孩子可打從心底、切實地互相懂得對方的思維和立場;而非兩個文化根基千差萬別的人,像陌生外國朋友般在「雞同鴨講」。

我並非說西方的價值觀不好,他們的確有許多出色的思想值得學習。但是「母語」卻是另一回事:「語言」是民族文化最要緊的部分,直接影響一個人的思維想法和待人處世方式;無論將來身處何地,都難以改變從小根深柢固的價值觀。「語言」的影響力不容被低估,除非你真是放棄跟兒女同聲同氣了;在這方面,我是有點執着的。

撰文 : 許嫣 病理科醫生